本文作者:访客

在司法实践中应如何认定虚假广告罪?

访客 2025-06-27 11:05:26 9502
在司法实践中,认定虚假广告罪需考虑多个方面,需审查广告内容是否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,要结合广告媒介的性质、受众范围及影响程度进行综合判断,还要考虑广告主、广告经营者及发布者的主观意图和客观行为,认定过程中还需结合相关法律规定,确保公正、公平地处理虚假广告案件,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,司法实践中认定虚假广告罪需审查广告内容、媒介性质及影响,并结合法律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。
在市场经济中,虚假广告行为不仅扰乱市场秩序,更损害消费者权益。司法实践中,虚假广告罪的认定需严格依据法律规定,明确犯罪主体与行为要件。同时,厘清非犯罪主体范围,有助于精准打击违法行为。下面小编将系统解析虚假广告罪的认定标准与犯罪主体排除情形,为法律实务提供参考依据。

在司法实践中应如何认定虚假广告罪?

  行为要件需满足广告内容对商品或服务的性能、质量、用途、产地等核心信息作虚假或引人误解的表述,包括夸大宣传、虚构功能、隐瞒缺陷等;需达到“情节严重”标准,如违法所得数额超10万元、给消费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50万元、两年内因虚假广告受两次行政处罚后再次实施等。

  行为人需明知广告内容虚假,仍故意实施宣传行为,且希望或放任扰乱市场秩序、损害消费者权益的结果发生;

  客观上需要通过广告媒介(如电视、网络、印刷品等)发布虚假信息,且该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。

  依据《刑法》第二百二十二条,虚假广告罪的法定刑为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,并处或单处罚金;公安机关需结合广告内容、消费者损失、行政处罚记录等证据,综合判断行为是否构成犯罪。

  虚假广告罪以扰乱市场秩序为目的,诈骗罪以非法占有财物为目的;若虚假广告行为同时构成生产、销售伪劣商品罪,则按重罪吸收轻罪原则定罪处罚。

虚假广告罪的犯罪主体不包括什么?

  虚假广告罪的犯罪主体仅限于广告主、广告经营者、广告发布者三类主体。与广告活动无关的自然人或单位,如普通消费者、商品生产者(非广告主)、广告监管机构等,均不构成该罪主体。

  即使单位实施虚假广告行为,若自然人未直接参与广告策划、制作、发布或审核,亦不构成犯罪。例如,公司普通员工未参与虚假广告决策,仅执行日常业务,无需承担刑事责任。

  虚假广告罪仅针对商业广告行为。若行为人通过非商业广告形式(如个人社交媒体言论、公益广告)发布虚假信息,即使造成危害后果,亦不构成该罪,但可能触犯其他罪名(如诽谤罪、损害商业信誉罪)。

  广告监管机构(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)及其工作人员若未直接参与广告活动,仅因监管失职导致虚假广告发布,不构成虚假广告罪主体。其行为可能构成渎职犯罪,但需依据《刑法》第三百九十七条等条款单独定罪。

  若行为人因过失(如广告制作技术失误、信息传递错误)导致广告内容失实,且无主观故意,不构成虚假广告罪。广告主因供应商提供虚假数据而发布错误广告,若能证明无主观过错,可免除刑事责任。

虚假广告罪 虚假广告罪犯罪主体 虚假广告罪认定标准
阅读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