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作者:访客

网信办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包括哪些方面?

访客 2025-10-28 11:03:04 5083
网信办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主要包括规范直播打赏行为,打击非法打赏行为,加强对网络直播平台的监管力度,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网络打赏乱象的侵害等方面,通过加强监管和打击违规行为,旨在维护网络直播行业的健康发展,促进网络文化环境的优化。
近日,中央网信办启动为期两个月的清朗·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专项行动,剑指低俗团播、虚假人设诱骗、未成年人打赏等突出问题。下面小编将结合诱导未成年人消费的刑事立案标准,解析法律如何织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网。

网信办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包括哪些方面?

  此次专项行动聚焦四大核心领域,直击直播打赏产业链的痛点。

  1. 低俗团播引诱打赏成为首要打击对象

  部分娱乐性团播通过“裸露隐私部位”“模拟性暗示动作”“翻牌选妃”等低俗玩法,刻意营造暧昧氛围诱导用户打赏。

  主播以“跪爬”“嘶喊哭泣”方式拉票,要求观众通过打赏解锁互动环节,此类行为因违反《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》中“不得传播淫秽、低俗信息”的规定,被纳入重点整治范围。

  平台需对直播间着装、动作、场景进行实时审核,对违规账号采取封禁、限流等措施。

  2. 虚假人设诱骗打赏呈现技术化趋势

  主播通过AI生成虚假身份,冒充“贫困户”“海归精英”编造“家庭不幸”剧情,或以“密码房福利”“打赏返利”为幌子,诱导用户参与涉赌活动。

  专项行动要求平台建立人设真实性核查机制,对虚构身份、虚假剧情的账号进行下架处理,并追究MCN机构连带责任。

  3. 刺激用户非理性打赏的机制被严格规范

  部分平台设置“打赏榜单”“天价礼物”,以“单次打赏额度无上限”“单日打赏累计触发排名”等方式,激发用户攀比心理。

  根据《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规范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》,平台需对单次打赏额度设置上限,对单日打赏超万元的用户进行消费提醒,并限制其打赏频率。

  4. 未成年人打赏成为监管红线

  专项行动明确禁止主播通过“恋爱交友”“游戏收徒”等名义诱导未成年人打赏,要求平台全面清理“绕过沉迷限制”的诱导信息,对未成年人充值打赏实施“即查即退”机制。

  此次行动进一步要求平台对疑似未成年人账号启动人脸识别,对已发生的未成年人打赏案件,需在48小时内完成退款。

诱导未成年消费多少钱可以立案?

  诱导未成年人消费的刑事立案标准需结合行为性质与金额综合判定。

  根据《刑法》第二百六十六条,行为构成诈骗罪,立案标准通常为三千元至一万元,但地区经济差异可能导致标准浮动。

  金额并非唯一判定依据。行为涉及强迫交易,即使金额未达刑事标准,仍可能被追究责任。

  根据《刑法》第二百二十六条,以暴力、威胁手段强迫交易,造成被害人轻微伤或直接经济损失两千元以上的,即可立案。

  对于未达刑事标准的诱导行为,民事赔偿与行政处罚成为主要规制手段。

  根据《民法典》第一百四十五条,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(八周岁以上未成年人)实施的与其年龄、智力不相适应的消费行为,需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追认。监护人拒绝追认,可要求商家返还消费款项。

  行政监管层面,网信部门可依据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第七十四条,对诱导未成年人消费的平台处以十万元至五十万元罚款;市场监管部门可依据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第五十六条,对虚假宣传、强制交易的商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至十倍的罚款。

诱导未成年消费 网络直播打赏乱象 网信办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
阅读
分享